在一場IT峰會上,馬化騰提到:“過去確實有很多不放心,出于本能,很多事情都想自己去做?,F在我們真是半條命,我們把另外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了?!?nbsp;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到底需要多少的信任度,這是任何一個創客在創業初期都無法回避的問題,除非你要做獨行俠。創業合伙人間的關系是整個公司里更重要的關系之一,找合伙人,是許多創業者更關心的事情。找到他,只是萬里長征開始的第①步,可這第①步要跨出去就并非易事。
合伙人不能只看能力,也要看價值觀
脈脈創始人林凡認為合伙人需要具備兩個要素:第①合伙人的能力跟你互補,第二合伙人之間權利平等,即彼此能夠平等對話,彼此經歷、背景相當。這兩點非常重要,但也不是僅限于此。在選擇合伙人的考量上,我們需要不斷的思考我們組織想創造甚么樣的環境、我們彼此有甚么天賦與強項可以互補和依賴、彼此共同價值觀的呈現與說明、認同彼此目前與未來所扮演的角色、清楚我們目前正在為社會所作的貢獻以及未來的成功畫面。這些問題都來自我們需要清晰組織的價值觀、使命與愿景,沒有這些很難鏈接合伙人們與組織,更難問合伙人自己「我應該貢獻什么」, 假如合伙人自己都不清晰就不用談對于企業本身的責任是什么了。
我們需要的是個體與組織在身心腦的一致,由「個人權利」和「個人利益」轉到「以貢獻為本」的習慣。因為這樣意味著人們不再只是放任滿足自身的需求、愚昧認同著群體的規則、不再于執著自我,唯有問自己如何讓彼此能解除彼此習慣性的束縛,讓彼此思緒不斷的連續,心緒不斷的遞延有著更佳能量的流動 (Being before Doing) ,讓合伙人思緒不斷地打開,在彼此之間不斷地任意流動,達到真正看到與接納對方整個人的存在。
合伙人要能力互補,也要性格互補
三觀契合,能力互補,就能成為好合伙人嗎?不一定。如果一個公司里面所有人都是急性子,那么很容易決策草率,沖動行事;如果一個公司里面所有人都是表現型性格,那么很多需要耐心去做的事情,就沒有人去做,或者做踏實;如果一個公司里面每個人都很在意自己的想法表達和貫徹,不注意其它人情緒和感受,很容易把業務上的分歧變成性格上的沖突,更終發展成無法共事合作的人際關系矛盾,這就麻煩了。很多創業團隊只看到能力互補,卻引入了性格有沖突的合伙人,團隊之間不能形成化學反應,也就不能形成合力,也是很可惜的。所以合伙人不僅要能力互補,也要性格互補。
互補,哲學上叫同一性,也就是求同存異。每個人都是有個性的人,成為合伙人就需要每個人犧牲掉自己的一部分個性,來迎合另外一個人,找到彼此的一致性,這就是互補?;パa,包括能力上的互補,性格上的互補以及社會背景方面的互補。能力,當然不是說的高低互補。資源整合說白了就是取長補短,志同道合還得術業有專攻,分工協作,才能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才能真正將公司的資本周轉起來,來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合伙人的選擇,不在于你們有多么相同,而在于即便存在很多不同卻能找到同一性。
有共同理想,也要合理分配夢想
隨著資本力量的減弱和智本力量的增加,傳統公司+雇員的商業模式已經開始向平臺+合伙人模式轉變,這種模式在互聯網創業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今日互聯網創業里面,創始人百發百持有股權,想把事情做成做大的概率近乎等于零。所以創業者要學會分夢想——通過合理分配和設計股權讓員工成為你事業的合伙人,大家都在自發為同一個夢想而匯聚力量。分配夢想使得合伙人獲得更足夠的擁有感,讓他們感受到他們是公司的主人。這種機制正好符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更高層次,人在吃飽喝足之后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因此,創業者要通過夢想分享、股權設計來用理想、信念激勵合伙人,讓他們切身感受到他們不僅是在干公司的事業,而且是在干自己的事業,更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每一個創業團隊,都需要幾個志同道合且跟夢想死磕的靈魂人物。
用選擇結婚對象的態度來選擇一個聯合創始人。因為至少在創業的早期,你會花比陪你的伴侶更多的時間和你的合伙人呆在一起,這就是現實。”——《Mad Men of Mobile》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