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過去了,考過去的莘莘學子們邁向了人生一個新的階段。
創業和高考很像:不偏科、各門課都不錯的的同學,往往可以四平八穩的進入象牙塔,然而,更怕的就是那種偏科的。
因為短腿的那一門,不知道其他科目要多牛,才能填滿這個坑。
創業的坑,跌進去叫挫折,爬出來叫成長!稍有不慎,一個坑進去就出不來了。
成功的創業者都是盡早、小成本的踩坑,迅速爬出來調整,掌握經驗,未來更多的避坑。
下面我來講講我創業的六年故事......
壹
不知道該做什么?
六年前,從菊廠正式離職出來的時候,帶著幾分忐忑,幾分興奮,還有幾分不安,開始了我的創業之旅。
其實,在成立威努特之前已經有了兩次失敗的經歷。
一次是七年前創業失敗,一次是六年前。(經驗,有些時候是用時間和錢買來的;也感謝家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支持我這么折騰)
跟前領導開始搗鼓“礦井人員定位”,無疾而終;旋即又投入到“智能路由器”開發,這在6年前是跟現在的“人工智能”、“RPA”同樣熱度的方向。
后來證明,智能路由器沒有成為創業團隊的新市場,明星項目及路由近兩年也隕落了。
智能路由的項目,還沒來得及做出樣機,前領導就開始移情別戀,我也被迫放棄了。
所以,做什么?就成為了擺在我眼前更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當時的我,在華為待了七年,一直做信息安全產品研發。
大廠分工很細,每個人面前就煙囪口那么大的視野,時間長了,外面世界變成什么樣了都不知道。
做技術吧,又只懂一小塊。
做銷售吧,當時沒推廣的基因。
我到底應該做什么?未來的出路又在哪?全然不知。
幸運的是是,以前單位的同事介紹我認識了現在的CTO,他跟我前后腳從某廠離職,剛被一個團隊忽悠過去做一個新的方向——工業信息安全。
這個團隊有海外留學工作背景,當我第①次聽說這個方向時,我立刻聯想到在老東家時,出差到客戶現場遇到過的工業網絡安全問題。
一個用于城市自來水管道閥門控制的PLC(可編程控制器),因為通過網絡連接到互聯網上時,遇到網絡攻擊時工作不正常,連接斷斷續續,下面控制的閥門也不受控了;
我當時就想,以后這些工業設備都聯網,如果遭受到網絡攻擊,那整個城市的自來水管道豈不得大面積失控?
以及所有涉及到網絡的設施,電網、發電廠、軌道交通等所有基礎設施,亦會遭到攻擊。
典型的工控安全事件
所以,當我聽說美國那邊已經有創業公司在做工業信息安全(那時候還不叫工控網絡安全),這個嶄新的方向時,覺得這是個好方向。
第①個原因是,國內沒人做,國外已有相關技術,30年的工業化后,中國的工業規模這么大,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前瞻領域,技術門檻高,市場一片藍海!
第二個原因則是,這個領域跟我的工作背景比較吻合,我的專業就是工業自動化,畢業后前三年一直在做工業自動化相關研發,去菊廠后又做了7年的信息安全。
這也暗合了工控網絡安全這個方向需要復合型技術人才的要求。
更重要的一點是,我一直受港片里的經典臺詞“做生不如做熟”的影響,“工業信息安全”是我更有基礎的,那就先從更拿手的開始。
這一試,就是五、六年!
這幾年里,客戶從更初的聽天書的狀態,聽我們講技術方案,講國外發生的工業安全的事件,眼里充滿茫然(那時候中美PK,遠沒有到今天這個緊迫程度)。
再到后來,開始理解我們在做什么,慢慢地給我們測試、試點的機會。
仿佛一夜之間,“工業4.0”、“中國制造2025”、“工業互聯網”、“安全可控”霸占了所有媒體。
信息安全一直都有法規要求,因此信息安全廠商早有不少成為上市公司。
然而,對工業網絡的保護,才剛剛開始。
就這樣,工控網絡安全成為基礎建設安全保護的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我們的業務慢慢好做了起來,投資方也開始排著隊過來找我們聊,眼里滿是“風口上的豬”的篤定!
工控安全市場分析
正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我苦苦找尋的“方向”,不是我自己冥思苦想發現的“方向”,也不是某位前輩高人的指點,而是在朋友牽線搭橋下的一拍即合。
倡導“狼性文化”的華為總裁任正非說過:“方向可以大致正確,組織必須充滿活力”。
在創業之初,沒有人能準確評估一個方向未來的空間和走勢。
大致盤算一下,這事能不能干,能干,那就開足馬力往前沖,邊干邊調整。
調整,這個策略非常重要。
創業,千萬要和固執這個詞說拜拜。
蠻力+固執是打不過客觀現實和市場大勢的。
其實創業這幾年,方向也在隨著市場趨勢不斷調整,回頭看五年前制定的技術規劃,和現在的實際情況大相徑庭。
這幾年,我周邊不少朋友也開始創業,因為方向選擇的失誤,導致創業多年仍然沒有大的起色。舉三個比較有特點的朋友為例。
第①位朋友,十分擅長做to B的業務,但看到市場to C方向上機會似乎更多,就不斷地追to C方面的各種熱點,結果每次都慢人家一步,市場就那么大塊蛋糕,他連一口都分不到。
當你看到一個方向是熱點的時候,證明已經有人在做了,前者經過長期積累,后來者是完全沒有勝算的。(做熟不做生,看著對面山頭草多,跨行創業,完全不推薦)
另外一位朋友,以前在大公司做安全業務主管,出來創業也是做安全業務,但對于產品方向的選擇,一直走“高大上”的路線,把產品名稱搞的很拗口,把產品定義弄的很“四不像”,結果導致行業內的專家都不明白他做的究竟是什么產品。
結果就是,這個產品本來面對的客戶群就比較窄,經過他這么一包裝,聽明白的客戶就更少;聽都聽不明白,那可想而知產品銷量會是什么樣了。(別總想改變客戶、改變世界)
更后一個朋友,在網上看到了大數據和區塊鏈的價值,干脆脫離以前的主業,主攻利用區塊鏈,來做大數據的安全交易平臺。
而他所熟悉的客戶,基于保守考慮,還是沒有辦法接受這種理念,項目也就無法推進下去,一年的投入毫無進展。(創投熱點和真正的行業紅利不是一回事)
所以,作為過來人,對于創業方向的選擇,我的看法是:
你擅長的工作領域,是你進行創業選擇的基礎,它都會對你的選擇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個領域需要的技能,認可的做事方式都會對你本身進行影響和改造。這就是基因決定論。
“慣性”不光是一個物理學的概念,也是一個社會行為學的概念,每個人的思維慣性,行為慣性一般都大于想改變的動力!
從熟悉的領域入手,會省掉很多的學習成本,提高成功率;
方向不能跟之前一模一樣,更好還有一點點跨界,比如“工控網絡安全”就是“工業控制”與“網絡、信息安全”的結合和跨界;保持原來的方向,將會面臨強大的舊勢力的圍剿,勝算為零!(零到一的新賽道,發財還是要趁行業的早)
選則方向后就是堅持,時間應該更少是三年以上;馬云做阿里巴巴之前,已經在電子商務領域摸爬滾打四年,如果不是篤定“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不可能有現在的阿里巴巴;我個人所知,很多人不到兩年就放棄了,我們同時期起步的,或者比我們還早半年進入“工控網絡安全”領域的公司,很多在經歷了半年的創業亢奮,半年的灰心,再更后就死心了。
別總想看到什么賽道熱,就一股腦的沖進來Copy創業。多半賽道熱起來的時候,前面的兔子已經跑得很遠了。并且一般這樣的兔子不會睡覺。兔子采坑,也有可能,但是概率低。好公司是全方位的好,采坑的幾率也更少。
所以,如果有人現在過來問我,創業怎么選擇方向,我會告訴他:
從你更擅長的領域出發,發掘新的地帶,詳細調研后確定方向,一直干下去,不要回頭!
貳
跟什么樣的團隊一起創業
當時寫“第二個坑”的時候,正值小米公司上市后的第九天,大家還在熱烈討論小米到底值不值500億美金。
從一個創業者的角度出發,小米團隊是非常成功的,用短短八年的時間,銷售額突破千億,市值500億美金,這在人類歷史上都是的壯舉。
能夠有幸跟著小米團隊走到上市這一天的人,都是非常幸運的。
因為創業公司的成功率不足1%,如何選擇一個的團隊開始你的創業之旅,是一個難度系數很大的事情。
就我自身經歷來說,在獨立創業前,曾經選擇加入兩個團隊,不過是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的。
第①個團隊,老板是前領導,團隊里面有三四個個人都是以前的同事,大家工作方式一致,省去了磨合的時間。
團隊里面有人負責研發,有人負責營銷,老板總體把關,看起來是一個不錯的團隊。
當我加入后,逐漸發現這個團隊的問題:老板長于管理,對于技術細節不了解,會提出很多不切實際的需求,而研發負責人因為長期跟著老領導,對于老領導的需求不加以提醒,直接就開始干。
干一段時間之后,就發現這條路行不通,又要重新再來,但時間可能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
這種情況來個四五次,產品仍舊無法發布,時間窗逐漸消失。
團隊也逐漸失去剛開始的激情,這樣的決策和組織模式很危險,如果決策者有錯,基本上后面的人全部跟著一起犯錯。
同時,承諾給大家的股權,遲遲不見成果,更不要談簽署協議,時間一長,大家逐漸失去信心,人員開始慢慢離職,兩年以后,再一看,這個團隊里面已經只剩下一個老同事。
第二個團隊,老板有國外大企高管的經歷,團隊是跨國組建,從事的行業很高科技,看起來很完美!
但我逐漸發現,老板在關鍵崗位上都會設置AB角,比如在北京招聘了一個軟件研發總監,沒幾天,他會在深圳再招一個軟件研發總監,兩個人的工作內容大致一樣。
這種情況多了,員工就會覺得老板不信任自己,隨時準備撤換掉自己,工作情緒大受影響。(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早期創業公司承受不起成熟公司的管理模式)
另外,因為老板不錯的履歷,出色的口才,以及給投資人描繪的美好愿景,他拿到了非常多的投資,總金額可能超過所有競爭對手的總和。
有了充足的資金,他開始瘋狂擴張,把行業內的大量高端人才招入麾下(在初期的階段,真的用不到所謂的空降高端人才),人員在短短的兩年內,從住處的十幾個人,擴張到五百人。
同時,還啟動了更多的創業孵化項目,將投資分散到這些項目中去,并組建了大的科技創業孵化集團,整個集團的人數時期接近兩千人!
很快,這種急速擴張開始出現問題:內部管理混亂,職責亂套,各想個的項目,誰都想渾水摸魚……
所孵化的項目進展緩慢,各項開支巨大,幾乎沒有銷售回款,現金流很快亮紅燈。
在嘗試了多種補救方式無效后,還是要關門大吉?。ü疽话愣际潜粩U張撐死的,很少被餓死的)
對于我來講,這兩次入伙形式的創業都很失敗,但從中學到了很多創業需要避開的坑,在我創辦企業后,我尤其重視以下幾點:
第①,找有共同價值觀的合伙人。
我們也很難去定義“價值觀”到底是什么官,面對一個人,我們也很難快速確定他的價值觀究竟是什么樣的。
那怎么才能找到共同價值觀的合伙人呢?我的辦法是,假設五個問題,反復求證:
他是否把創業當做是一個長期發展的目標?
他是否認為客戶滿意優先于企業賺錢?
他愿意為公司投入多少錢?
如果遇到困難,他選擇堅持還是逃避?
如果有快速變現的機會,他會放棄快速變現,跟你一起選擇長線艱難的路?
當我與我現在的合伙人磨合這五條時,我發現他的選擇和我相同!
在我們共同的堅持以及所有員工共同努力下,用五年時間,從行業更后一名追趕到行業領頭羊的位置!
有一個好的合伙人,相當于在戰場上,你可以放心地把背后交給戰友,而你全心離去對付面前的敵人,無需擔心背后使壞。
第二,培養能打仗的骨干。
創業公司面臨的競爭環境是非常殘酷的,競爭對手可能比你有錢,比你人多,你面臨的都是逆境!
在這種情況下,還愿意和你一起拼下去,一定是更能扛事的人。
第三,互相信任。
創業就是打仗,戰場上的戰友必須互相信任,互相補位。
如果創業公司的兩個人還在崗位上安排AB角,那無異于自廢武功!
第四,不斷吸納新的人才。
企業在發展,組織在擴大,會有更多的重要崗位需要更多的人才來填充。一個好的員工更能提高公司前進的步伐。
第五,擴張不要太快!
絕大部分創業公司不是餓死的,是撐死的。
我心目中的團隊,應該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有兩三名名意志堅定、價值觀一致的合伙人;
經過三年左右的殘酷職場考驗,鍛煉出二十個左右核心骨干;
團隊之間目標明確,不做亂,互相信任;
不斷有新的靠譜的伙伴的加入;
一點點地進步,而不是原地踏步。
叁
跑的太快?
創業更成功的的點就是,拿到第①筆投資!那就意味著你,正式進入創業的快車道。
風險投資,本身就有揠苗助長的嫌疑,它打破了以前企業靠自身利潤滾動發展的方式,而逐漸依賴外部資金注入來尋求快速發展,而失去原本的制度。(是藥三分毒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