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Online》是獨角獸全球平行加速器推出的《大咖有話說》2.0線上版本,我們計劃邀請50位投資過獨角獸項目的投資人、獨角獸企業創始人為大家在線上社群內分享經驗及行業觀點,致力于打造更易參與、更深思考的交流社群,與未來的獨角獸共同成長。
以下是Online大咖朗盛投資合伙人周靈女士在社群內的互動問答部分,再次感謝合作伙伴:億歐網、愛分析、微鏈、獵云網、創客貓、MIAPC的支持,Enjoy:
朗盛投資合伙人周靈:
我先開始回答提前搜集的幾個問題:
第①個問題是如何看待上周國務院出臺的對營利性醫院的利潤率做出的管控?
其實上周我們也做了一個簡單的內部討論,我們認為其實這對民營或者說非公立醫療機構的一個可能的利好。整體來說中國很多領域都是這樣情況,當政府愿意把你納入管控范圍,然后愿意給你設定條條框框的時候,其實是意味著會給予你更多的市場空間其實在前面的分享里面也都討論到了,在中國現行的醫療體制下,如果要破局,必須要做的就是市場化的變革,市場化也就意味著打破公立醫院在市場的壟斷地位,給予民營的醫療機構更多的市場空間。
但是醫療畢竟是承擔了一定的社會公益屬性的,因此醫療機構不應該以盈利作為目的。我認為此次出臺的限制盈利性醫院利潤率的規定,其目的應該給過去相當一段時間里莆田系或其他民營醫院為盈利不擇手段的行為畫上一個句號。但是“管控”營利性醫院的利潤率并不以為著要求營利性醫院不能盈利,盈利是一個獨立運作的醫療機構得以持續運營并提供服務的基礎和前提,而盈利能力和利潤率水平高低則體現了醫療機構運營能力和水平,而且這種盈利能力必須建立在提供符合監管機構要求的醫療服務質量的基礎之上。我認為政府或監管部門對營利性醫療機構的監管思路是,首先管控利潤水平,取締各種為追其盈利不擇手段損害患者利益的行為,然后給與營利性醫療機構更多的市場空間和非營利性醫院或公立醫院公平競爭。
當然如果一刀切地限制盈利性醫療機構的利潤率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盈利性醫院的積極性,即使經營水平好,有能力在提供高質量醫療服務的同時實現其自身的盈利的機構可能也會受到一定限制。但是我們要看到,政府或管理部門的管理水平是逐漸提升的,不是一夜之間完善的。理想的情況下,政府或醫療支付方應該對醫療機構的每項醫療服務需要達到什么效果、應該收取什么樣的合理費用有清晰的標準和要求,在服務質量和費用上進行管控,那么運營水平高的盈利性醫院吸引更多患者或是由支付方引導更多患者就診,也就理所應當獲得相對較高的利潤率。但是管理式支付的改革需要醫保和其他支付方對于各種不同疾病、各種醫療服務的質量和費用有清晰的判斷和完備的數據,這些都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而支付端的改革和市場化的步伐不能等到一切完善之后才推動。因此才會在現階段出臺一個管控更終盈利水平的折衷手段,通過管控營利性醫院更終的利潤率水平,一方面取締和終止一系列不擇手段攫取高利潤的行為,另一方面為向民營機構開放市場奠定基礎。在推動民營和公立機構市場化競爭的同時,政府和醫保也同步積累能力和數據,配合管理式支付推進和改革,更終實現按病種、按診療服務質量、按提供的價值進行付費和管控,這種情況下也就不需要管控營利性醫院的更終利潤率了。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看待互聯網公司主導的互聯網醫院和現有醫院的關系?
關于這一點我剛剛描述的我們的一個新醫療的這種形態里面,其實有講到,我相信首先現有的醫院將會成為未來的線下醫療服務提供的主力之一,但是,不是全部是之一。線上的互聯網醫院,他們本身很多是基于自己原來很好的一個患者或者用戶的基礎,它有很大的用戶基礎,也是很大的一個流量入口,但是單單只依靠線上,包括一些簡單的輕問診,其實是無法給他的用戶去提供滿意的醫療服務的。所以互聯網公司設立的互聯網醫院,更多是在于獲取患者、獲取用戶。然后需要線下的醫療服務機構來去承接這些醫療服務。那么我們相信其實短期來看更直接的一個合作模式或者與他們之間的一個關系,就是線下的傳統醫院去服務好線上的互聯網醫院的一些病人。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未來的醫療其實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過程,那么傳統的醫院將不是線下醫療服務機構的全部,所以他們一方面要盡量地服務好那些線上合作機構的一些病人,另一方面自己也必須努力的去做云端化,做線上化,包括設立自己品牌的互聯網醫院,維護好自己醫院的品牌,自己也成為一個入口,所以從長遠來看的話,這兩者很可能是形成一個即是競爭又是合作的關系的。
第三個問題是關于醫保穿底的危機,認為我國政府會如何應對?
其實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其實主要是兩部分,一部分是醫保,另一部分是包括職工養老保險這方面的社保。因為社保是剛性兌付的,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這些是剛性兌付的,在若干年以后必須按約定的金額去支付;但是醫保是相對有彈性的,所以當社會保障整體不足的時候,我們覺得醫保的遇到支付困難其實并不奇怪,或者說其實中國的人口紅利減少,其實醫保遇到穿底是一個不意外的事情。對于解決醫保的問題,簡單的理解,主要是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開源的一個手段我們其實可以看到,比如說延長工作年限,就是推遲職工退休的年齡,這是整個社保的推遲賠付,增加收入的手段,這個手段有一定效果但是效果有限。節流就會成為一個更主要的一個考慮方式——其實在中國醫保的費用里面的浪費,前面提到過其實是非常巨大的。造成這么大的醫療浪費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中國的支付方式是按項目服務收費,即FFS的模式。如果是按項目服務這種收費方式的話,醫院本身是沒有任何動力去降低成本或者控制費用的,或者說很容易有多開檢查多開藥多花錢的沖動的。我們覺得更好的一個方式就是從項目服務收費轉變成一個管理式收費。不管是醫保還是商保,作為支付方,它能夠對結果有要求,對醫生和醫院提出要求,你必須就某一類疾病或者某一類情況,在多少金額范圍之內去完成整個診療過程,在這種管理式支付的模式能夠實現的情況下,才可以相對比較好的去控制醫療浪費,相對解決醫保穿底的問題。
但是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管理式支付是很好的解決方案,但是具體怎么實施,如何實施其實是一個非常龐大的一個工程。因為這一方面是需要巨大的數據積累,包括需要對幾乎所有疾病在中國市場上面的一個合理的醫療費用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知,并且你必須要對每家醫療機構的實際費用支出情況有一個實時的數據了解。所以光這兩點就已經是讓管理式支付成為一個非常浩大的一個工程。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也非??春媚軌驇椭t?;蛘邘椭瘫H崿F管理式支付的企業。就這樣的企業它擁有的核心競爭力是在于:一方面,有能力從醫院和其他各類醫療機構獲得實時的醫療費用和其他相關數據,以及病人的過往的歷史病例,另一方面他有能力對獲取的數據去進行判斷,究竟什么樣的費用合理,什么樣的費用不合理。
第四個問題是互聯網醫療板塊的盈利邏輯是怎樣的?
其實關于盈利模式和付費方的問題,我們前面還真的是做過一些討論的。簡單的來講的話,我覺得至少現在如果管理式支付不能夠實現,在現有的醫療體制下面,確實很難找到一個有動力的付費方去為現有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去買單。那么未來當管理式支付能夠得以實現到位,那盈利模式其實大家常規的考慮,要么是基于廣告的免費產品或服務,要么是帶有一些可收費的增值服務,然后以增值服務的購買方去補貼其他免費的基本服務?;蛘呤腔ヂ摼W醫療里面更常見的,由保險機構,包括醫保、商保來直接采購的這種模式。整體來說我覺得中短期之內保險機構的采購是一個比較現實可行的模式,也是在海外比較成熟的一個盈利模式,只要你是為支付方確實體現價值的,能夠幫他去實現費用的節約的,這條盈利模式肯定是走得通的。
那么從長遠來看的話,我相信在未來的醫療形態下面,就是患者付費,真正的用戶付費,你為誰提供價值,就由誰來付費,這一點是應該可以實現的。一方面,真正為患者提供價值、滿足其核心醫療需求的產品是可以實現向患者收費的,另一方面為醫生提供服務,幫助醫生去更好的診療,提供診療和服務患者的那些功能也好,應用也好,也是可以實現向醫生收費的,因為在未來醫生他們自己的收入和個人的社會地位將和他為患者提供服務進行直接的掛鉤。此外不管是為醫院提供服務,還是為藥企的E-marketing,或者是其他領域提供服務,去直接收費也都一定是可以實現的。
剛剛有一個關于AI影像診療的一個問題,其實AI影像診療也是我們朗盛投資在醫療領域里面布局比較重的一個領域,我們其實投資過也投資了一些包括心血管方面,包括CT和核磁領域的AI影像診療的公司。整體來說,我們覺得首先影像診療可以說是整個AI領域里面更先落地的領域之一。落地的障礙一個是在于臨床實驗的問題,就是通過大樣本量的臨床實驗證來證明AI的有效性,這個是應該是AI落地更核心和更大的一個難點和障礙。另一方面在中國目前大家比較常規的做法還是以軟件同時結合某一個硬件的方式去申報,但是硬件方面大多數情況下其實并沒有核心的技術壁壘或者障礙。那么如果說單獨以AI軟件落地,我們相信未來其實這個方向會像FDA靠攏,可以直接以軟件去申報醫療器械產品,但是現階段在中國可能在這方面CFDA相對還是比較保守,還是會要求結合某一個硬件產品一起去申報。
剛才有人提到大眾互聯網醫療的前提是個人跟醫生都能夠無障礙的對病情的有清晰的了解,提到比如皮膚科是可以網上診療的,但是很多其他的問題網上缺少檢測方案。
這就是我說的一方面,未來其實更后是由有資格的執業醫生來決定究竟網上診療是不是足夠,或是不是能夠獲取足夠的信息。如果不夠的話,他會要求你去線下進行某些具體的檢測,那么線上的虛擬醫院也好,或者互聯網醫療的平臺也好,可以根據你所處的位置,或者你其他的需求,或者根據你所參與的HMO的方案去為你推薦更方便的一個線下的檢測機構,這樣來實現線上線下的一個互動!另一方面,未來其實隨著家庭醫生機制的推進,其實醫生和患者的關系就會非常的近。作為家庭醫生會對患者包括你還沒有成為患者還是健康人群的時候的各種健康狀況有比較清晰的了解。所以這些也都比現在只是在面對面診療的時候了解當時的健康狀況,能夠掌握更多的信息。
下一個問題是關于幫助醫院建設臨床數據中心產品的企業,其實這類企業本質上像HIS服務商一樣的一個為醫院提供服務的一個service provider,本質上整體來說,我們覺得未來公立醫院在整個醫療體系里面的地位是在下降的,從整體來說,他所參與的程度或起到的作用也是在下降的。從大的趨勢來講,這一類我們很難看到它未來會有一個特別大的成長,除非你是在幫助醫院做互聯網化,幫助醫院去做線上的運營,在這個過程中自己能夠成為一個線上的互聯網醫院的平臺和入口。
群里還有人提到,很多醫務人員都是反對數據去中心化,因為診斷的方法都公開了,人家的飯碗不保。
我覺得其實就好像前幾年很多醫院的院長都是反對互聯網醫療的,然后5~6年過去了,他們現在也開始積極地擁抱互聯網醫療了,因為一方面大的趨勢是誰也不可逆的,另一方面,很多時候一個行業或者一個事物在產生變革的時候,永遠會對既得利益者造成一些影響。但是事實上我覺得診斷方法公開,這可能是一個偽命題,診斷方法其實很多指南里面都是公開有寫的。但是診斷能力這個是醫護人員的核心的能力,這個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學的。
另外關于行業規范的政策實施的問題,其實可以關注一下相關的政策,也關注一下銀川當地的一些關于互聯網醫院這方面的管理辦法,里面還是有一些相對比較細的運營運作管理辦法的規定的。
合作伙伴
主辦方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