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打算創業或者正在創業,那你一定對“創業維艱”這句話深有體會,也一定會經常困惑和心驚膽戰,擔心有一天自己的創業公司會死掉。而現實就是:的確有一大批創業公司死在了半道上。本文分享了幾條創業公司增加成功幾率的定律,雖然并不見得每條都適合你,但一定會對你有所啟示。
這幾年的創業風,是伴隨著“互聯網+”、“互聯網思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千年不遇的大概念刮起的,自然無比猛烈,陣亡率高不足為奇。接下來咱們就聊聊創業里面的那些門道和規律,少走彎路也是提高創業成功率的必要保障。
少看行業大勢,多看用戶機會
這可能是創業者更大的坑。不少創業者張口閉口就是宏觀經濟行業大勢:放開二胎政策每年增加新生兒300萬;中國有超過1億的糖尿病患者,潛在患者超過3億;扶貧計劃如何如何。
這些數據和宏觀大勢,創業者要是拿去給資本講故事是很有用的。但具體到你的創業,沒什么大用,甚至有害處。放開二胎政策,使得新生兒增加30%,由此引來的創業者可能增加了,原來的孕嬰童行業的大咖可能投入的資源增加了50%。這對創業者來說,并不是什么利好。
創業者錢糧有限,你的注意力和資源一定要集中在點上而不是面上。
你的創新產品可以抓住消費者尚未滿足的點,在某個消費者關注點上,你能做到而競品做不到,甚至是因為某個巨大優勢可以完全替代現有競品。如果有,那是你創業成功的根,圍繞它做功課吧。
如果你人品大爆發或者機緣巧合,拿下來某個大訂單,或者成為了某某大企業的供應商,或者拿到了某個大品牌的代理權,這都是你創業的良好起點,先把它踏踏實實做好,少去想宏觀層面的事情。
這樣的案例一抓一把,在此列舉有事后諸葛亮之嫌。想創業的朋友可以觀察一下身邊的實例,幾乎人人都是從具體一個點做起來的。從小做起,先干起來,是創業成功的先決條件。
不要先考慮商業模式,先考慮第①桶金
動輒商業模式,也是創業中常見的坑。公司還剛成立沒幾天,產、供、銷、研、人、財的體系建設就開始考慮了。
很多人好大喜功,追求體面,在早期就鋪攤子和建團隊,這也是很多人的敗因。一定是先有業務再有團隊,因事設崗,因崗增人,萬不可倒置。
創業時期的葉茂中先生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不怕亂,就怕沒活干?!睒I務運轉起來,有利潤,公司才能活下來,而活下來是第①要務。
貼近市場
引用馬云一句話:“我們在座的各位,有哪家企業是響應政府號召做起來的?”一般來說,無論是招商引資、產業扶持還是貸款等等,政府資源都是給大企業準備的,創業型企業想依靠這些扶持,風險太大。
蒲公英型創業
什么叫蒲公英型創業呢?很多立志創業的看官,相信對硅谷的仙童公司并不陌生。喬布斯幫主說:“仙童就像成熟的蒲公英,風一吹,創業精神的種子就四處飄揚?!惫韫鹊暮芏喙镜膭撌既硕际菑南赏鰜淼摹?
包括大名鼎鼎的英特爾、阿內爾卡、AMD等,“硅谷有一半的半導體公司是仙童的直接或間接后裔”。
據稱,1969年舉行的一次半導體工程師大會上, 400位與會者中,未曾在仙童公司工作過的還不到24人。仙童是名副其實的電子、電腦界的“西點軍校”、“人才搖籃”。
當然能夠創立蒲公英型公司的前提是,你經歷過一個類似公司從小到大的成功,而不是進入一個本來就十分成功的公司。因為對于創業者來說,你需要學習的是它從小到大的經驗,而不是已經做大了之后的經驗。
尋找發展紅利
我們倡導各位創業者看趨勢,但看的不是像“大健康”、“孕嬰童大發展”、“互聯網浪潮”之類的趨勢,而是在趨勢中去抓一個具體的紅利。一旦抓到,就是真金白銀。
就像05年以前,營銷中更大的紅利就是電視廣告,尤其是央視的廣告。那個時間,你只要有錢打廣告,哪怕借錢打廣告都是劃算的。
牛根生有句話大意是,跟銷售相關的重要因素就是廣告投放。當然有些偏頗,但充分反映了那個時候的廣告紅利。
而05年到12、13年,宣傳推廣的紅利是百度,銷售渠道的紅利則是淘寶天貓。這就像一條擁擠的道路,突然旁邊又開了一條,于是車流人流開始往新路上轉移,轉得快的早的,就通暢無比。
但不用多久,新路就跟舊路一樣擁堵了,由于信息的滯后性,人們還在不停往新路上趕,會在一定時期內變得比舊路還要擁擠。
經營弱關系更有效,而不是請客送禮
生意機會來自信息,通常你的家人、身邊朋友、同事、同學等強關系跟你的信息互補性不強。而對你生意有幫助的信息,往往來自不同圈子的弱關系。
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發明了“弱關系”理論,他在大量的找工作、創業等實例的研究中發現,真正對一個人有幫助的是他的弱關系。
以分享信息為例,看到一個弱關系分享的內容,會導致一個人分享該信息的可能性增加近10倍。相比而言,由強關系分享的內容則只會增加6倍。同時由于弱關系數量龐大,由此帶來的聚合力量要遠遠大于強關系。
2010 年,三個美國研究人員Eagle、Macy 和Claxton,通過通話記錄的調查,用這個思想得出了更有意思的結論:越是富人,其交往的"多樣性" 越明顯,窮人社交的集中性則高很多。
所以,那些碰到問題的創業者們,先告別請客、送禮、跟同行交流,多找不同圈子的人喝茶聊天,可能更容易找到機會。
砸錢培養客戶習慣不靠譜
前兩年互聯網創業圈里流行一個段子,叫做“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買單”。說實話,害人不淺。
受這些年平臺商成功的影響,很多創業者也熱衷花錢做流量、建平臺,只要消費者養成上自己平臺的習慣,就成功了。這個做法,從理論上講可行,但實際上把操作難度變大了。
因為免費帶來的流量,會因為你的收費而損失,所以只能采用交叉補貼的策略。
這時候,你需要研究的群體就更加復雜了,需要了解“羊”、“豬”、“狗”這三個群體,要比單純的“薅羊毛”復雜的多,需要投入的資源多,操作環節多。每增加一個操作環節,你創業失敗的幾率都可能增加50%以上甚至一倍。
所以在早期,生意的方式一定越簡單越好,找個人介紹下生意,看五分鐘能說明白嗎,別人可以不認可,但不能不明白,否則你必死無疑。一只“羊”都整不明白,就想抓一群“羊”、“狗”、“豬”的事,怎么都覺得不靠譜。
不要陷入自戀的“半成品思維”
見過一些技術型的創業者,還有些做外貿轉型在國內市場重新創業的企業老板。他們很多都會沉迷于自己的產品有多少技術含量,突破了什么技術難關,產品品質如何,在國外如何受歡迎之類。但在產品定位、消費者使用場景、產品與銷售渠道的復合度、品牌形象、信息傳遞與目標消費者的契合度上,卻是一片空白或是模糊不清。這樣的產品只能叫做“半成品”。拿著這樣的產品去推廣,去創業,自然四處碰壁。
所以第①步,先把制造角度的“好產品”變成市場角度的“好產品”,通常策劃公司做的就是這部分內容。這還沒有結束。
資源匱乏的創業者,往往早期更缺的是客戶和資本,也就是說“沒錢沒客戶”。所以第二步也是更重要的一步是:把一個“好產品”變成好項目,使之能夠獲得各方面的認同??蛻舻恼J同、員工的認同、資本的認同、合作者的認同等等。
這就需要把產品從不同角度打造和包裝,使之成為一個可以吸引人加入和投入的項目。“人氣聚則生意起”,自古以來都是這么個道理。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