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干貨
創業團隊更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明明有了好項目卻半天融不到資,等好不容易融到資了,卻發現市場上已經有人用類似的東西開始變現了。
概念里,這是一個創業者太多的時代,所以投資人根本投不過來,所以才有很多看似不錯的項目被擱置,這是物競天擇,誰也沒有辦法。其實,事實并非如此,投資人不看好你的項目是有原因的。
為什么我的項目很賺錢卻拿不到投資?
經常碰到一些創業者抱怨:我的項目做了好多年,現在已經基本穩定,并且有穩定的盈利(雖然不多),為什么拿不到投資呢?
這涉及到如何理解作為財務資本的VC的運作邏輯。大部分的VC通常都是采用合伙制方式,由資金管理方(GP,管理合伙人)向出資方(LP,有限合伙人)募集而來,每一支基金通常都有約定的期限及投資策略,由于VC大部分都投向“高風險、高收益”的成長期項目,因此,VC在選擇項目是更希望投資于一個“耀眼”的未來,而不僅僅是一個“溫暖”的現在。也就是說,VC一般情況下,不屑于投一個看上去短期內能賺一些但長期來看可能無法獲得大規模爆發式成長的項目,因為VC投資需要通過組合來平抑總體的投資風險。
投資邏輯就是“干柴烈火”的邏輯
投資邏輯簡單來理解,就是社會為什么需要你這類項目的存在(剛需),為什么是你而不是別人(競爭壁壘)?或者為什么有了別人,還可以有你的存在(市場容量)?或者簡單地理解,“跑道足夠長、引擎足夠強大、團隊足夠牛逼、產品足夠尖叫、燃料足夠充足”,其中前面四個條件是創業團隊要搞定的,更后一個是資本市場可以提供的。
所有的商業模式,不外乎兩點,“賣東西給用戶,或者把用戶賣掉”,前者是做交易,后者是做媒體(信息)。但無論如何,好的商業模式,其投資邏輯更基本的要點還是“干柴烈火”的邏輯,即市場上要有海量的“干柴(剛需)”,而團隊擁有可以星火燎原的“烈火(產品)”。
戰略耐受性:花未來的錢補貼現在的用戶
在理解投資邏輯時,我們通常喜歡引入一個概念來進行說明——戰略耐受性。
當某個項目所選擇的商業模式代表著一種必然到來的趨勢時,投資這種模式必須具備一定的戰略耐受性,也就是說,從原來傳統的模式遷移到新的模式代表著一個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必然會到來的變化趨勢(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或者體驗更好),只是有時候從舊的模式遷移到新的模式通常會有很多現實的阻力(比如來自監管層、來自用戶的短期選擇效應等)而因此表現得很惰性。
但是,一旦新的模式形成,就會釋放出巨大的新的市場機會,并通過一種相對集中的、規?;姆辗绞饺〈藗鹘y的“大市場、小作坊”的分散化的業態。對于這樣的投資機會,富有遠見的投資人會表現出足夠的戰略耐受性(經典的例子如投資于阿里巴巴以及京東的那些投資人)。創業者在早期階段以“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迭代的方式不斷地獲得巨額投資,花未來的錢補貼現在的用戶,從而加速舊模式向新模式的轉變。讓早期有限的用戶也能享受規模狀態下的成本優勢。為了加速這種變化的趨勢,通常需要通過“燒錢”的方式快速地聚集一定的用戶規模,同時,為了保證早期的用戶提前享受“中后期”的用戶體驗,需要通過巨量的資本投入來實現“資源密度”超前于“用戶密度”的發展。
然而,要獲得投資方的投資,光有這種通常意義上的戰略耐受性還不夠,這只是必要條件而非充要條件。一個創業項目要成功,除了模式本身能走通之外,還需要在其他多個關鍵成功因素方面獲得投資人的認可。
明確投資人絕不會投的8類項目
1、不投沒有商業計劃書的項目
有人說過一段很經典的話,一個團隊拿幾頁紙的商業計劃書就可以忽悠到投資人幾百萬,如果團隊連這個都不愿做,那么基本上就沒有什么投的價值,所以,項目BP(business plan)一般要CEO自己來寫,當然BP的內容可以團隊一起來討論,但是操刀撰寫的一定是CEO本人,因為寫BP是你重塑商業邏輯的過程,不斷拓延你的創業想法,能讓你想的更縝密,甚至在寫的過程中你會迸發出新的火花,從而有新的商業靈感。
2、不投沒市場想象空間、沒獨立IPO可能性的項目
這是一個木桶理論,大家都知道裝水時是短板決定長板,但是投資恰恰相反,長板決定短板,只有你有足夠的市場想象空間,天使投資才愿意參與其中,并不是說我投的項目就一定能IPO,但我只是不投沒有IPO可能性的。
3、不投無核心競爭力的項目
有些做餐飲的項目、有些做食品的項目、有些做生意的項目,基本上來講是沒有核心競爭力。舉個例子,我在四川的時候遇見一個團隊,是做四川火鍋的,生意非常好、服務也非常好、口碑也非常好,但是因為在四川做火鍋的人太多了。這塊市場很難再殺出一個海底撈出來,它會是一個非常賺錢的生意,但是并不是一個企業化運作的項目。
4、不投創始人不和睦,股份安排不合理,容易分裂的項目
如果核心創始人之間的股份分配不合理,很容易在后續的企業發展中出現隱患。國內大部分的創業團隊可以共患難,但卻很難同享福。企業出現問題,一定要在陽光燦爛的時候去修屋頂,不要等到狂風驟雨的時候再補窟窿。有什么事情白紙黑字寫清楚,到底是什么股份,把利益分配寫清楚,投資人看到你股份安排合理才愿意和你聊。
5、不投創業者盲目樂觀或封閉的項目
投資人與創業者的關系,其實是像家長看孩子騎單車,如果離得太遠了,孩子容易摔著,但離得太近,又怕孩子學不會,整個投資人與創業者之間的關系其實應該是你要幫忙,而不是添亂。
因為你要是幫所謂你自己認為的忙的時候,可能你幫的是倒忙,反而是擾亂了創業者自己制定的發展計劃、路徑和步驟。創業項目如果會PR的話,它在未來會占有很大的優勢。如果一個團隊都不愿意跟投資人交流的話,也就是之前說的創業者盲目樂觀、比較封閉,投資人怎么能更好去幫到這個項目,怎么幫它對接資源,樹立商業模式等。
財務投資對天使投資來講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洪泰專門建立一個叫PR的團隊,用來成體系化、成結構化地幫助我們投資的這些項目,更好地做一些關于它公關方面、整個媒體戰略方面,有計劃有章法的打法和布局。
6、不投依賴資源型創業的項目
尤其是開始就講自己有什么關系,有什么資源。這種項目在我看來一般都不是特別靠譜。因為資源和人脈不是說的,是用的。能不能轉化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好的項目不需要借助關系資源,遵循市場規律,其實你就可以成長,靠特殊渠道成長起來的創業項目都是發育不良,很難做大。
7、不投沒市場想象空間、沒獨立IPO可能性的項目
有些小伙伴三年換了四五個方向,實在是不好判斷他到底是不是想創業,這樣的人他有不同的標簽屬性,他可能是連續創業者,可能是名校畢業,也可能出自BAT,也可能是海歸,當然有一系列豪華的標簽了,可能他去路演的時候,十家機構都愿意投他,但是這樣的項目,我不一定會非常喜歡。這種邏輯的核心是,我不投為了創業而創業,為了風口而風口的投機性團隊,當然,這個需要投資人用很專業的眼光去識別他。
8、不投不專注的項目
這個其實也有切身的案例,之前我接觸的創業團隊,因為早期的時候,你跟項目去聊,一般我會聊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這一個小時的時間,他能不斷把一些時髦的詞給我說出來——大數據、云計算、高科技、生態圈、平臺等等等等。
個人覺得早期項目,其實應該找到這個行業的痛點,把這個痛點深扎下去,構建起他的護城河,形成行業聯動。平臺故事不用講,只要你把前邊的痛點形成壟斷力,自然而然就能覆蓋其他方面。你上來就講故事,還不落地,上來就說自己是平臺。一般這種早期項目,我個人都會打很低的分。
目前這種市場環境,初創項目已經太難實現平臺化了。當然,你可以有這種仰望星空的想法和夢想,但是,要腳踏實地把活兒先干好。
其實大部分的早期項目,大家的判斷標準和邏輯是很相通的,無非是看幾個點——市場、團隊、產品、營銷策略、估值,當然這些不同的選項中,大家的比重是不一樣的。有的基金可能比較看重產品,有的可能更看重團隊,有的可能比較看重整體的營銷策略,有的可能覺得估值合適,就愿意參與。
規避掉上述8點,雖不敢說百分百就能打動投資人,但一定能讓你和投資人達成連接。
創業者的什么品質能獲得投資人的青睞?
一個的創業者,需要具備以下這些素質:遠見、胸懷、執行力、領導力、學習力、狼性、勤奮、堅持。
遠見是什么呢?遠見呢,其實——尤其是早期的一個創業企業,這個企業的企業文化,基本上就是這個CEO。
CEO是什么樣的,其實這個企業就是什么樣的。其實遠見,就是這個CEO。因為企業如人,一個CEO的文化其實就是這個企業的文化。這個CEO今天想什么,今天堅持什么,今天放棄什么,將會鑄造這個企業以后將會怎樣。
胸懷呢,其實就是做大事,不要埋怨。我們面對結果過程的時候,任何時候都不要埋怨,不要埋怨領導,也不要埋怨環境,也不要埋怨對手,或者同事,要埋怨就埋怨自己做得不夠好。有的時候你的胸懷有了,格局和事業也就起來了,也就能看得更遠,才更有可能把團隊團結得更好。
執行力呢?就借用馬云老師說的話,就是一定不要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我不希望看到一個團隊他今天給我講的是這樣,半個月或者一個月之后還是在原地踏步。雖然你會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但是以結果導向來看,執行期限來看的話,如果一個月都沒有成長,沒有變化,那為什么要去投他呢。
那再說領導力,我認為一個CEO不懂技術沒有關系,你應該找到懂技術的人,去跟他一起合,讓他配合你一起工作。不懂財務也沒有關系,找到一個懂財務的人,配合他一起工作。如果一個CEO能做到這些,那我認為這個CEO是具有企業家潛質的,是有人格魅力的,首先這個人他就值得投資。
再說學習力,學習力是我認為這些企業家能力里面,更重要的一點。任何一個人的成功,其實都離不開學習力,包括我自己的投資。我講一個好創業者,每隔一段時間,你再見到他的時候,他的狀態都會不一樣。就跟一個好的項目,每天估值都在變化,是一個道理。一個好的創業者,在不同的環境下,都能快速吸收對他有利的養分。
狼性和悟性是創業者的標配
個人比較喜歡有狼性和悟性的創業者。狼性其實就是做事的積極性,對成功的渴望,你能不能從中體察到的根本是你對成功的欲望。那悟性是什么呢,其實就是你對自身的認知,對市場的認知與判斷,你知道應該在什么樣的時間選擇,不盲目樂觀,不輕易妄動。
然后說的是勤奮,就雷軍,雷軍其實已經做了一家上市公司,但每天依然還奮斗在第①線,他每天基本上工作18個小時,如此勤奮的工作態度,是每一個投資人,每一個創業者,每一個想成功的人都應該去學習的。
當然,更重要的還有堅持,記住馬云老師說的話,就是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會很美好,但絕大多數的創業團隊死在了明天晚上,沒能堅持看到后天的太陽。
創業需要長跑,需要我們每一位小伙伴耐得住寂寞。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