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新創業的浪潮下,全市各類眾創空間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一方面是如火如荼的建設熱潮,另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盈利模式存在的隱憂,眾創空間面臨著功能定位同質、“造血”能力不足、發展隱患突出等諸多“成長的煩惱”。如何化解這些瓶頸難題,使眾創空間真正發揮“點石成金”的作用?
需求:創業生態系統亟待優化
一直以來,眾創空間依賴補貼和投資、只當“二房東”的單一盈利模式都備受詬病。尤其在資本寒冬刺破了眾創空間的泡沫后,單靠“吃瓦片”的眾創空間相繼倒下的局面也警醒了無數業內人。隨著‘雙創’的深入推進,僅僅靠一間辦公室、幾十張桌子的眾創空間,已經不能滿足創業者的需要了。未來眾創空間大量涌現,競爭將愈演愈烈,同時也將加劇行業洗牌,靠講故事吸引人的眾創空間注定不能持久。
未來創業者不再將眾創空間簡單地視為降低辦公成本的聯合辦公場所,而更看中眾創空間所構建的商業生態及其附屬鏈條,以及自身在這一鏈條中所處的位置。他們希望進入一種完整的商業生態,在這一生態系統中,確定自身合適的位置,創造新的商業合作機會甚至模式。不少行業權威人士都表示:未來眾創空間應該走服務路線,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產業發展,只有具有深度服務能力的眾創空間才能笑到更后。
現狀:全市眾創空間已逾450家
所謂“眾創空間”,是一類創業服務組織的簡稱,其基本功能是:通過向“創客”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基礎設施、綜合服務,甚至提供啟動資金,幫助他們將創意和成果盡快形成商品進入市場,同時,幫助小微企業“生出來、活下來、活得好?!?
近年來,隨著創業服務的商業價值日益凸顯,在企業、投資機構、社會組織等各類主體的帶動下,上海一批批“創客”相繼投身眾創空間建設,呈現如火如荼之勢。本市各區政府也非常注重這方面的引導,比如,寶山區規劃推動“科技+基地”建設,打造眾創空間示范基地、建設基地、儲備基地、規劃基地等40個基地,構筑“眾創空間體系”;普陀區聯合20多家區內眾創空間平臺結成眾創聯盟,旨在打造“基地+基金+創新創業”的區域科技產業投資平臺;浦東新區推動老牌孵化器轉型升級,走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的道路。
趨勢:資源整合下的創業生態圈
為了告別“吃瓦片”時代,不光是上海,全國的眾創空間都歷經著多輪洗禮打磨,在這個過程中也深刻意識到,要真的找到打開盈利大門的那把“鑰匙”,就必須及時轉變思路,讓信息流、技術流、人才流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鏈,為市場業態帶來更多價值。
如今,上海已有450余家眾創空間,其中包括88家創業苗圃、139家市級孵化器、108家新型孵化器。經過數年實踐,上海的眾創空間在服務內容、運營模式、服務對象等方面,呈現出多元化、專業化的趨勢,開始向“廣度”和“深度”兩方面拓展。
目前,不少社會力量興辦的眾創空間,通過快速整合資源,為初創企業提供全方位、多層次服務,包括提供種子基金、創業導師、輔導培訓、宣傳展示、交流分享、產品構建、市場推廣和產業鏈資源對接等高附加值服務。這些眾創空間依托自身特色資源和優勢,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采用更加便捷、更大范圍的資源獲取方式,把科技、創業者、資本、市場等各種資源有效地組織起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創業生態圈。合理制定眾創空間績效指標和備案標準,不只注重孵化面積、在孵企業數量、服務創客、創業數量等指標,而是更注重其創新創業服務能力和孵化企業存活率。
在快速成長過程中,這些眾創空間因其資源聚合方式有別,形成了不同運營模式,如天使投資、企業生態、創客孵化、創業教育、咖啡沙龍、跨境合作等。
總結:如何走出“成長的煩惱”
一、要倒逼改革,不要各自為政
開放的發展觀,必然形成對改革的倒逼機制。政府要以支持眾創空間發展為契機,深化政策服務管理體制的改革,集成落實政策,完善服務模式,加大簡政放權,優化市場競爭環境,為創業者提供法律、知識產權和技術轉移等多種一站式創業服務,努力構建全方位創業公共服務體系;同時,在“大眾創空間”觀念的指導下,充分利用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小企業創業基地、大學科技園和高校、科研院所等有利條件,構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眾創空間不光要有量的要求,更要注重質的提高。
二、要學會“活血”,不要依賴“輸血”
為幫助眾創空間的成長,僅靠一味地“輸血”,而不考慮經濟運行規律,只會消磨眾創空間努力生存的“野性”,滋生“惰性”。優勝劣汰、適者生存,讓眾創空間自然、自由地生長或者衰落,不適合的,就讓它淘汰,也是對失敗的一種寬容。但這并不是說,不需要政府支持和幫助,相反,對于初創期的眾創空間,政府的資金支持是使其能生根發芽的重要保障,在這之后,應更注重和眾創空間一起學會如何“活血化瘀”。例如,學會運用互聯網思維指導融資,有助于讓資金的“血液”真正流轉起來,利用草根資金,開創“雙創”局面。
三、要牽線搭橋,不要另起爐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學會牽線搭橋往往比另起爐灶更能使得物盡其用,人盡其才。開放不僅是眾創空間的特點,同時也是加快創新創業的方法手段,通過開放,可以超越空間的限制進行更大范圍的交流與合作。為此,建設眾創空間要切記不要另起爐灶的重復建設,減少內循環,增加外循環,將自己與已有的較為成熟的眾創空間進行對接,通過眾創空間網絡開展創新創業服務。眾創空間是創新體系的節點,節點與節點之間的聯系又構成了眾創空間的網絡,將每個節點的作用發揮到,對于加快構建創新體系,發揮眾創空間的優勢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四、要“授人以漁”,不要“受人以魚”
當前眾創空間普遍存在不愿意授人以漁,只愿意“受人之魚”:等著創客把“魚”送上來。但培養創客同樣是眾創空間的一項職能。今后,在發展眾創空間的過程中,要增強其具備“授人以漁”的能力,強化對創客的創業輔導、技術培訓,注重培育創客的企業家精神;積極建立健全創業輔導制度,鼓勵擁有豐富經驗和創業資源的企業家、天使投資人和專家學者擔任創業導師或組成輔導團隊;鼓勵大企業建立服務大眾創業的開放創新平臺,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創業沙龍、創業大講堂、創業訓練營等創業培訓活動,增加創客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培訓。
- 上一篇:既然工作無法避免,那為什么不選擇讓自己更快樂的?
- 無
相關資訊